■倪慧颖 胡彩娟 欧阳欣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东西部协作”“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新时代,东西部协作亟需基于产业、劳务、消费等多层面的行为协同进一步发挥资源互补效应,高质量完成从脱贫攻坚政策过渡期走向“常态化”深度协作共富,助力“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战略目标实现。
聚焦共建共享,着重产业链协同与产业集群打造。新时代,东西部产业协作如何进一步助力协作双方发展好产业、解决好就业,并抓实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集群打造,促使西部地区具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支撑基础,是东西部协作面向2035年目标的迫切问题。现阶段,更切实的选择是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品质农特产品营销”为西部产业布局基础,致力于构建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制造为重点、商贸物流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根据双方资源禀赋,推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突破。东西部协作双方应继续基于高位推动、高点定位、高频交流,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借鉴粤黔“4+”(总部+基地、研发+制造、企业+资源、市场+产品)合作模式,推动东部地区的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深度融合,在协同打造并逐步优化产业链条中实现互利共赢。在产业集群打造方面,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并参考“一县一园”模式。尤其是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品质农特产品营销领域,考虑二产的规模需求及在技术上优化产品供给的需要,以相应原材料产能支撑为原则、以县域为二产布局基础,协作落脚点应在服务一二三产融合体系的技术、管理、研发等人才要素及服务二产的劳动力要素上予以着力。
构建营销生态,着重品牌赋能与物流优化。新时代的消费协作要从消费帮扶模式予以迭代,应从产销对接到品牌赋能、品质提升予以“纵深”,同时还须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营销生态,充分发挥西部资源的价值与优势。一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资源禀赋,深入分析东部消费趋势、西部可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供应链和营销策略,并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形成东西部消费协作的良性循环。二要构建高效物流网络与冷链体系,畅通农产品出村通道,打通流通瓶颈,构建“电商云仓+消费帮扶”等模式,降低跨区域流通成本,确保产品品质与时效,扩大市场渗透率。三要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与消费场景,开发体验式消费产品,吸引东部消费者,增强其对西部产品的了解和兴趣。
优化稳岗机制,着重技能增效与创业服务。劳务协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劳务协作须从就业帮扶向稳岗长效转化,同时,为返乡创业、人才回流提供相关支撑与服务。一是在稳岗就业方面要抓技能赋能,因地制宜采取东部企业在西部地区设立“稳岗就业基地+订单班培训”模式;借鉴粤黔共育“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培训工程模式,助力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技能型人才转型,同时推行诸如“粤黔社保通”等综合服务,提升就业转化率和就业稳定性。同时,根据西部地区劳动力特点与东部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给予相对稳定的增收预期。二是在返乡创业、人才回流问题上,西部地区、东西部协作机制及在西部的东部企业等各方面都要予以倾斜支持甚至服务保障,尤其要鼓励东部地区务工人员带资源、带技术、带业务回乡创业,支持更多诸如甘肃“东乡绣娘”项目落地,推动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升级人才交流,着重关键技术与新业态人才引育。西部地区亟需各类人才以撬动、盘活与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释放市场效能,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在传统的教育、医疗等人才帮扶领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协作与资源共享。二是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科研项目,鼓励企业间技术与管理人才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通过引入强村公司、电商网络平台等方式,以东部成熟主体陪伴式运营合作、委托式经营、合资运营等模式或政府主导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带头人等方式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电子商务运营官、乡村“造梦师”等产业落地实施类专业人才,助力西部地区农特产品更好实现市场价值,以解决农特产品生产“难以实现价值全方位深度挖掘与提升”的难题。
拓展协作领域,着重能源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资源产效能力提升,是西部地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依托,尤其是能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协同。东西部协作双方应研究制定相关的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共同目标与推进方案,以实现合作开发、共赢发展。二是积极探索能源深度开发与利用合作模式。其中,涉及合作推动绿色环保能源发展,降低能源排放与消耗,提高能源安全等课题。三是综合研判并着眼中长期,努力使得现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能源市场体系建设与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升级的情况下,着眼“高效”承接东部优强企业和关联产业梯度转移。
(作者单位:倪慧颖,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胡彩娟,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研究院;欧阳欣艺,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